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

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

2021-03-29 14:43:08 发言稿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第1篇

各位领导、各位战友:

在这里,我发言的题目是《走基层,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叫xx,现在59.9岁,政治部正处级侦察员。

走基层,其实,我就是一个从基层走上来的干部。我是放牛娃出生,生长在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地方。当兵入伍后,也是基层,在被誉为死亡线的“川藏线”上服役。一起入伍的175人,有5人献出了生命。我虽然没有献出生命,但献出了青春。

转业后,虽然到了机关,但心理面没有忘记过去的经历,没有忘记需要对基层的关心、关注,没有忘记自己需要迈开双脚走进基层群众的心中、走进基层民警心中,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感情。

还有三个月时间,我就要退休了,我将始终牢记我是一个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第一责任是为党工作。我将怀念这段走基层的经历。当然,我还将走基层,我将回到老家农村去,去爬坡上坎,去走田间小道,去了解老百姓的内心世界,努力向省厅传递寻常百姓的声音。任何阳光大道都是走出来的,只要迈开双脚走下去,必将走出晚霞的光芒。

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第2篇

  新时代,XX公安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始终牢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项使命”,在推进“555计划”、致力“两聚一高”新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增强服务发展的主动性

  增强规范化建设的严密性

  增强社会治理的联动性

  增强防控体系的实战性

  增强从严治警的全面性。

公安系统千名民警走基层发言稿第3篇

创造性教学,常教常新

各位领导,大家好!

寒假期间,认真学习了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文件和资料,收获很大,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在座的各位领导交流一下“创造性教学,常教常新”的感受与体会。

我是高中语文教师,84年毕业后分配到一中任教至今,目前担任高三语文课。30年的教学生涯,送了十几届毕业班,一批又一批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老师们的认可,课堂教学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在2012年学校的“评教评学”活动中还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就是目前我带的这批学生,高一升高二时,全班联合签名,请求我一定继续教他们语文课。

面对学生的信任与厚爱,我却时常感到不安和惭愧,而且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甚至我一向以来的自信心开始动摇。有时自问:我是不是在误人子弟?

因为教的遍数越多,越时常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而那是我以前没给学生点拨和指导过的呀!因此今天此我想说说“创新教学,常教常新”的问题。这里的“新”不是方法的改变,也不是课堂结构的变化。我只想说教学内容上我们是不是一直在简单机械的重复,重复着自己昨日的经验,重复着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至于在享受这些的同时,让我们变“懒”,变“疲”,甚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尤其是教过几轮的老师,也就是中老年教师,有的一本教案反复用,直到纸张发黄还舍不得丢弃。更有甚者,藏着掖着,生 1

怕被别人学了去,他们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打在沙滩上”。满足于学生对我们的认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我想,这样的“经验”已经成为束缚我们思维的绳索。

裹住我们手足的第二条绳索是教学参考书。媒介的发达使得我们手头的教学参考资料丰富多彩,铺天盖地,什么内容的都有。一方面方便了,但有时候又让我们省事了,不再动脑子了。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上学时很崇拜老师:课外知识老师居然懂那么多,一篇文章老师能读出那么深的内容!一旦我们站在讲台上才明白,原来老师讲的都是教参上的,只要把教参备熟了,上课就没什么问题了。检查老师的教案,不是有很多内容是“复制”的教学参考书吗?

第三条绳索是“网络”。网络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教学,但很多老师对网络有了依赖性。写份教学案,从网上找;

做个课件,从网上下;

出份题,从网上粘。甚至计划、总结、反思、论文等等也从网上下载。到底还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自己的成果呢?

就在我们照搬教参、不断下载的同时,已经有意无意的充当了“二道贩子”的角色。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也未能免俗,对网络和现成东西有一定的依赖,这也使我深感羞愧。偶尔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感受,部分来自自我的探究,部分是通过听课、教研向其他老师学习,还有一部分灵感来自我的学生。

比如教《祝福》一课,探讨小说的主题,我提出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冻饿而死,有的说自杀,有的说是鲁四老爷害死的,有的说是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人害死的。学生讨论非常热烈,让我吃惊的是,班里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说 “祥林嫂纠结死的”。此言一出,哄堂大笑。

该生冷静的分析说:祥林嫂死前曾问 “我”灵魂的有无,“我”说“有吧”或者“没有”,给了她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我”有知识,是祥林嫂信任的,“我”的回答却让她更纠结了。一方面她害怕有灵魂,那样的话死后会被锯成两段,分给两个男人;

另一方能她又希望有灵魂,死后见到自己的儿子阿毛。“我”的回答让她更加纠结了,实际上“我”也成了杀害她的帮凶。这个答案令我震惊,也是我以前没想过的。这是普通班的学生,是一位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啊!能有如此精彩的解读,我的学生很了不起,甚至让我这个当老师的汗颜!

又如讲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老师一般会抓住王熙凤出场、宝黛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后来,我发现宝黛见面的情节很值得深入挖掘。宝玉“摔玉”时说“姐姐妹妹都没有,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也”字耐人寻味:姐姐妹.

妹们都没有玉,唯独见到黛玉时把玉摔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好感,“也”说明了宝玉太想和黛玉一致了,为小说中宝黛爱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我曾假想:让老师们放弃教学参考书、不许从网上下载会怎么样?对教学内容老师先自己读、自己想,然后备课组研讨交流,拿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对那些重点难点问题再去找找参考,帮助我们把握,防止出错、走偏,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不是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思考,更能体会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能有的放矢?因为,学生没有参考,没有办法下载,他们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理解思路需要我们明晓。如何才能老师们保持教学激情、创造性教学,许多领导有独到的见解,有很好的方法,我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的指教。

标签:

粤ICP备2020078845号-2

中文范本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