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试卷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初一语文试卷》,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初一语文试卷
一、抄写题(6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诗抄写在横线上,要求做到正确、端正、整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
二、语言积累及其运用:(24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意
chuò____泣 wēi_____峨 天真无邪__ 海市蜃楼__
3、找出下列句子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娇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涨起来了。
___改___ ___改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小说《____》作者施耐庵。
②《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____,丹麦著名作家。
5、下列句子划线部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之情。(强忍心中悲痛,不让泪水往下滴)
B、(老残)便摇着串铃,满街踅了一趟,虚应一应故事。(这里指老残行医看病)
C、竞赛太多,影响学生健康,应该降温了。(这里指降低温度)
D、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这里指牵牛花在烈日暴晒下停止开花)
6、下列词语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爱护 领袖 现在 B、温州 上面 哪里
C、单纯 繁华 勇敢 D、咱们 群众 思念
7、为了使上下句通顺流畅,下面句子的空缺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过三年的努力,____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B、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
C、我们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
D、学习上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8、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有一天去偷邻居的鸡。
B、以我酌油知之。译文:赁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C、或远立而濡其首。译文:或者远远地站着观看,他全身却沾湿了。
D、挈妻子而去之走。译文:带领妻子离开这里,走得远远的。
9、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再写出一句关于书的比喻句。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________________
10、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①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
②如你是李大华,应该怎样回答刘阿姨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11、填空默写题:
①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_________,似乎___
_____________。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
③请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彼知颦美,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①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同,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②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③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④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⑤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⑥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⑦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⑧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⑨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楹柱上有副对联看那大门里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⑩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
12、“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这里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13、从语段中找出下面喻体的本体。
①镜子________ ②粉红绒毯______
14、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层次之间用“∥”表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5、给这段文字拟一个适当的标题: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16、老残认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真正不错!”,其原因是什么?试加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准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苏醒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的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就收缩起来。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人们还注意到,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17、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数不胜数(同义词)_____中断(反义词)_____
18、指出第一节中加“Δ”词所指代的对象。
其:________ 这:______
19、对文中加点的“贪婪 ”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词褒用,赞颂太阳花只争朝夕的精神,尽情在吸收阳光,为开放积累能量。
B、贬词褒用,赞颂太阳花敢于索取,决不手软。
C、贬义词,指出太阳花吸收阳光,毫无节制。
D、中性词,客观叙述太阳花开花的过程。
20、写出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这两节文字谈谈从太阳花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黑板上赫然写着:学杂费总计97.50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到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黩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22、第①段中的“盯”“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回家后“他”为什么对母亲说“不想读书”这番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⑦段中写出老师时,“啊”后连用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请找出最能打动你心弦的一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乎。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有差别,请解释加点词语。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②几欲先走_______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__________________
29、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划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
31、这段文字详写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
五、作文(30分)
32、人生的航程中会激起朵朵“浪花”,这朵“浪花”可以是一件感人至深的往事,也
可以是一件发人深省的小事;可以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也可以是一个
不甘沉沦的“丑小鸭”
……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试题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中文范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