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第1篇
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 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良好,形成了自然与文化相映、历史与现代互补的独特旅游资源。为推动旅游产业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兴市”战略。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强特色、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加快大开放、拓展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江津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2、战略发展目标:努力把江津建设成为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3、经济发展目标:到2007年,接待游客达160万人次(20%的增速测算),旅游总收入3.1亿元(20%),比2002年(77.1万人次,1.5亿元)翻一番,实现跨跃式发展。到2010年,接待游客达375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6.8亿元(30%)。比2007年翻一番,形成名副其实的“川有九寨天堂,渝有四面风光”。到2015年,接待游客达1144万人次(25%),旅游总收入25.2亿元(30%),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江津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三、产业布局
4、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
以景区建设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按照“一线”(即“走马——几江——四面山”旅游观光风景线)、 “三大品牌”(即“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文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出精品的基本思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文化发掘相结合、加强管理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产品建设与宣传促销相结合、提高服务质量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培育精品、创造名牌,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5、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
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已构成现代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要素,不仅是行业的主体,而且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因此,要重视它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发展壮大旅行社业:景区需要旅行社来宣传和推出,市场需要旅行社拓展和巩固。要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切实解决旅游的可进入性;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配套完善餐饮住宿业:完善主接待中心和次接待中心功能,形成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高、中、低档次结构住宿接待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弘扬餐饮文化,开发各具特色的新品、精品,举办美食旅游活动,展示江津美食品牌。
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既要优化传统的旅游商品,又要利用资源和现代科技,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挖掘和推出一批既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绿色食品和旅游用品,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不断提高我市名、优、特旅游商品在市场的比重。在四面山、几XX区、李市等较成熟的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工作重点
6、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规划先行、策划并举”。按照创建旅游胜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全市旅游发展总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产业规划与《江津市总体规划》的更好衔接,既体现融入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严格景观规划控制,坚决杜绝低水平,近距离的雷同建设,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乱搭乱建现象。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7、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加强对江津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先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要突出对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聂荣臻元帅、陈独秀、钟云舫、吴芳吉四大名人与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历史文化古镇的文化开发,对一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物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融入旅游开发建设中,研制、开发文化工艺品,编制文化旅游宣传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鼓励和创办旅游文化娱乐表演公司,推出地方特色文化精品,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既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又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8、实施市场运作,发展旅游产业
项目开发建设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只有变成旅游产品才能创造效益,旅游产品必须依托项目开发。要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继续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资源控制、政策引导、行业管理、安全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资源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监督保护权的有效分离和制衡。采取市场运作,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9、加强区域合作,实施旅游联合战略
按照区域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则,认真实施XX市与四川省、贵州省签订的旅游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与贵州赤水市、习水县、四川合江县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宣传促销、无障碍旅游措施。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联合,加快中山镇至四川佛宝、四面山至贵州习水出境公路建设步伐,共同打造“渝川黔旅游金三角”世界级旅游品牌。修建付家至XX中峰江津段高等级公路,打通渝南精品线,发挥我市在跨区域合作中承东启西的主导作用。
10、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精心策划、包装产品、推出新品,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四面山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不断更新促销手段,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打破在市场竞争中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局面。各级、各部门要把宣传旅游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主动争取各种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在江津举行,主动宣传江津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市场开拓。实施“金旅工程”,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XX市、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11、建立责任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
强化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卫生、紧急救援等项工作。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重点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卫生防疫、健康保障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日常安全工作检查。严格大型节庆活动安全审查。重点督查高风险旅游项目、游客运载工具和安全关键部位。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保险服务。
五、保障措施
12、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调整充实“江津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市委主要领导任主任,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一领导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旅游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建立旅游工作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要高度负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有条件的要充实机构和人员。强化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市场监管、督促检查、联系指导等管理职能。建立四面山管委会特设机构并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
13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旅游发展合力
树立大旅游意识。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都要牢固树立宣传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支持旅游的观念,切实做到“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事事关系江津形象”。按照“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工业围绕旅游发展、城市围绕旅游建设、商业围绕旅游搞活、文化围绕旅游开发”的工作措施,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共同强化旅游综合管理,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市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把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抓住XX市全力发展旅游的契机,争取更多相关的项目挤进XX市发展的“盘子”,每年为旅游工作做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与旅游发展相关的重点部门,更要做好相关工作,市计委要把旅游发展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规划、国土、林业、水利、市政、文化、宗教等部门要抓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公安、交通、安全、工商、物价、商贸、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景区内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由市计委、国土、建设、规划、旅游、环保、文化等部门组成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进行审查和审批。违规开发建设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14、依法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文化、交通、安监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出台《江津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加大景区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反应灵敏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协调处理机制,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全面推进旅游星级饭店、国家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引导旅游企业贯彻国际标准,促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好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自律、服务和监督作用。
15、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旅游发展条件
(1)坚持政府导向性投入
2005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每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增长不低于10%,严格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及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60%用于四面山景区旅游发展。各旅游相关的镇(街)、部门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并按一定增幅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国有旅游资源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转让、拍卖的收益,专项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争取旅游结构、旅游国债、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扶贫开发和移民安置后期扶持等专项资金对发展旅游业的投入,重点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开发。
(3)鼓励社会投融资发展旅游
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扩大项目融资规模。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经批准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经银行评估认可,景区项目特许权、营运权、收费权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联营方式依法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4)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①对非政府投入单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按建设规划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分期供地、分期办证,土地出让金实行收支两条线,林地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分期付款,税收实行个案优惠政策。
②对符合西部大开发规定并在三峡库区注册的旅游企业,经批准可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用足用活国家关于三峡库区旅游项目全额贴息和投资补助政策。三峡库区旅游企业和项目可比照工业企业、项目享受优惠政策。旅游企业创汇比照出口创汇奖励办法实行奖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配备的旅游营运车辆,交通部门应予支持。
③对宾馆、饭店、旅游企业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由市物价局制定方案,办理报批手续后执行。宾馆饭店污染物排放按下限收费;排放污水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纳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内的,环保部门不再征收排污费,如超过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纳标准的,按规定征收排污费。
④税务部门在旅游企业营业额中按1.5%收取旅游宣传促销费,由旅游局统一安排使用。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促销费,在不超过营业收入5‰范围内,上缴的行政性收费,可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⑤市区除极少数路段外,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外地旅游客车可在中心城区和风景区道路行驶,直达各景区(点);旅游景区附近的停车场点,要实行旅游客车优先停靠的原则;允许并积极鼓励市区和景点附近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场地节假日对外开放停车;对外地进城客车的一般性违章,应以教育为主,尽量当场从轻处罚,发生轻微交通事故,从快从简进行调解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
⑥对引进国内外旅游客源的行为予以表彰和奖励。经审核确认后,对招徕海外来津过夜游客的我市自主外联海外游客的国际旅行社,按每人每天3元人民币的标准给予外联奖励;对接待海外来津过夜游客的国际旅行社,按每人每天0.5元人民币的标准给予接待奖励;对年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超过3万人天,实缴税金3万元以上的国内旅行社(门市部),每超出1千人天,奖励人民币1000元。
⑦对从XX市引入我市举办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的大型会展和旅游节庆活动,给予1—3万元的奖励。对引进特别高规格国际、国内会议的,奖励金额可适当上浮。
⑧鼓励将旅游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的内容。实施公务员及其它劳动者带薪休假制度。社会团体获准的公务活动,可以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开展旅游消费信贷,刺激旅游消费。
16、以人为本,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要加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经营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队伍。对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做一些适应性调整,要以创一流管理水平为目标,努力建立规范、有序、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第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部署。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好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
旅游与文化密切相关。旅游需求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需求;旅游活动客观上是人们认知社会、感受自然的文化交流;旅游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国旅游行业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全面把握旅游和文化的相互关系,以高度的自觉精神和政治责任感,积极地把旅游业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领域,自觉地把旅游业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努力地提升旅游业的文化精神,创造性地探索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增添动力,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二、明确旅游业的文化责任,自觉发挥其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
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承担的文化责任。
(一)以旅游业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旅游需求是当前人民群众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旅游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要求、新期待。全国旅游行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使旅游业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促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文化的激发功能,扩展文化产业空间,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文化交流的优势,推动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提升。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培育健康、丰富、包容的旅游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健康旅游的文化之魂,健康的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要系统总结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各种文化现象的价值内涵,研究建立从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建设、市场推广、服务经营以及旅游消费全过程的旅游文化评判标准,引导追求真善美,推动旅游行业确立健康文明的价值取向。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善于以文化为资源开发优质旅游产品;要充分认识旅游的文化效益,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追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大力宣传寓教于游的游览文化,大力推动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大力推行尊重环境、尊重目的地居民、尊重旅游者和服务者的负责任文化。培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旅游文化,为旅游业建设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作用”,这对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同属于精神消费,在形式和内容上互相支撑,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按改革创新的要求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创新资源优势、产品模式和市场需求。要以包容的精神学习吸收各领域的优秀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大对文化旅游创意策划、资源整合、营销推广,开拓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市场;要注重现代科技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旅游发展的科技文化含量;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的活力,为更多符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要充分运用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发展机制,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支持。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引导和积极培育健康丰富的旅游文化。一是要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旅游文化评价机制,探索形成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工作手段。二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旅游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要组织一批具有引导意义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品规划,指导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加符合旅游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产品。四是要加强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活动的引导,组织开展针对各种低俗文化、伪民俗现象的市场检查,防止庸俗低劣、格调不高的文化进入旅游市场。五是要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合作,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旅游文化;树立旅游业的文化精神。
(二)继续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一是要重点支持一批全国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品牌,逐步建立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文化旅游活动重点名录库。二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推出一批旅游精品。三是继续提升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四是继续引导、支持和规范文化旅游名街、名镇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 五是要继续鼓励创意和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体系。
(三)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一是要充分认识红色旅游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二是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打造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增强红色旅游产品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党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要主动与宣传、文化、建设、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建立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在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二是要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积极争取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三是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旅游市场,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四是要探索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更好地展示国家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五是要紧密跟进重点省市正在推进的文化旅游改革试验,支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和地区先行先试,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积累经验。
(五)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一是要组织好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全行业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和行业表率。二是要认真落实《旅游业“十二五”人才规划》,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促进大专院校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四是高度重视对导游、讲解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文化底蕴。把导游、讲解员队伍作为文化交流使者来要求。要抓紧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的具体办法,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五是要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抓好对本意见贯彻落实的督促、指导和检查,用实际行动,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国家旅游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决定第3篇
作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必将是现在和未来长期的投资热点。分析和纠正我国旅游投资中存在的误区,正确引导旅游投资方向,优化旅游投资结构,促进旅游产业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推动旅游行业依赖自身的资本运用和外部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对于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
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两个亮点:一是旅游投资规模急剧增大。据统计,到2001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投资的总规模已达到860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元。二是旅游投资主体基本实现了多元化。自1984年国家对旅游业积极开发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外资为重要成分的投资结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投资出现了许多误区,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一)招商引资观念的误区
招商引资的观念误区主要表现在单纯倚重地方政府的优惠,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不少省市为吸引外来投资,不惜大力宣传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许多优惠政策,诸如降低企业所得税、土地税甚至减免税收等等,搞成了优惠政策竞赛。不可否认,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有着特殊作用,但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今天,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谋求发展,实在是陷入了一个观念误区。因为政策优惠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初仅对沿海开放地区的单边优惠逐步过渡为现为不分地域、一视同仁的普惠制。优惠政策已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它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
同时,仅有好的制度还不够,成功的投资促进是增加投资数量和提高投资质量的重要条件。投资促进的根本,在于根据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和外国投资得的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减少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在目前旅游的招商引资中,还缺乏各种投资促进手段的有效使用。
(二)投资结构的误区
旅游投资结构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旅游投资投向的四重四轻:
一是重旅游服务业投入,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般来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由于旅游资源的外在性特点,作为我国旅游业投资主体的企业,外资以及个人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部门都无偿使用旅游资源,不关心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和保护,从而出现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二是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产出率低,投资回收期长,无法形成投资一增值一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资金紧张的局面得不到缓解。长期以来,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滞后,在许多风景区甚至出现了“方便难”问题,有关部门不得不筹专款建风景区公厕。
三是重住宿设施建设,轻其他接待服务设施投入。在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上,投资主要集中于旅游饭店业。到2001年底,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00亿元,占投资总体规模的74.4%。而景区景点开发占11.6%,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占13.9%。
其他领域,如旅游工艺品生产、旅游新产品开发等投资严重不足甚至被忽视。住宿设施建设中,又重视旅游高档饭店的建设,忽视中低档住宿设施的建设;重视星级饭店的建设,忽视家庭旅馆、宿营地、青年旅馆等特色饭店的发展。所有这些造成旅游接待设施不配套,住宿设施建设规模过分超前,客房出租率低,经济效益差,而在行、游、购、娱等方面则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这也是我国旅游者人均逗留天数短、人均旅游消费低,以及旅游业效益提高与游客数量增长不成正比的原因之一。
四是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景点开发单位规模小。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的投资通常数额不大,规模较小。一般都投资单个独立景点,很少进行旅游区成片开发。由于投资旅游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的资金障碍较小,正符合了“小投资,短回收,高回报”的投机者心态。许多景点景区开发内容单调,观赏性多,参与性少,盲目跟风多,创新创意少。特别是那些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大,投资较多,短期内很难见效的项目,几乎无人问津,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三)投资决策的误区
目前,许多投资主体看到了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并受“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行业”观念的误导,在未进行严格的项目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就匆匆涉足旅游业。由于旅游部门普遍未建立与旅游投资活动相适应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加上旅游投资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致使旅游投资宏观失控,微观失误。许多地方、部门、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盲目争投资上项目,造成了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20世纪80年代的酒店建设热,90年代的人造景观热以及最近出现的低层次生态观光园建设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投资决策的不科学,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诱发出一系列的短期行为,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四)筹融资渠道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过分倚重信贷资金市场,而对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重视不够。我国旅游业在较长的时期内,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在社会资金方面,较多地依靠信贷资金市场,较少地利用资本市场。我国尚未建立旅游专业投融资的机构,在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而世界上著名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如坎昆、巴厘岛等都利用了世界金融机构和国家间贷款。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个大型项目的投资活动。由于没有相应的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无法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相对较差。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但旅游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太通畅,在需要行政审批的旅游企业上市、企业可转换债券、定向基金等方面,较难取得配额或入场资格。总之,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没有形成依赖自身的资本运作和外部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自主发展。
二、纠正当前我国旅游投资误区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快职能转变,尽快建立旅游投资引导机制,从直接的投资管理向间接的宏观指导和引导发展。
一是加强投资引导功能。
尽管政府的公共支出在旅游业的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小,却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旅游业的协调配套发展,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其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应加大投资旅游的力度,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实现旅游投资地区、项目间的平衡。
二是加强投资管理功能。首先,应制定统一的旅游投资规划,成立旅游项目资金库,确立优先发展项目,保证重点项目的优先开发。其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投资引导机制. 采用协调、引导、规划和其他间接性政府工具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合理区域、合理项目上,避免社会资金的过于集中或分散。最后,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对旅游企业和旅游开发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避免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浅层次行为。
三是加强投资服务功能。旅游行政部门要实现从行政性管理向为全行业服务的转变。努力为有关各方提供投融资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包括组织项目投资的研讨、举办交易会、协调和研究政策、确定旅游重点项目等。这些工作服务于全行业,对旅游业的投融资关系重大,是旅游行政部门引导社会投资的主要途径。
四是构建旅游投资项目信息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要定期而规范地发布旅游投资信息和旅游政策信息,使投资者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投资项目信息,及时掌握握旅游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信息,使投资者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投资项目信息,及时掌握旅游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投资前景,比较选择项目进行投资,提高投资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规避和降低投资风险,有效地将资金市场供给与需求对接起来。
(二)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饭店投资结构。我国发达地区饭店投资领域基本饱和,但中西部一些地区的饭店建设还比较薄弱,有些饭店需要改造升级,少数地区需要新建。今后饭店投资应向度假饭店、家庭旅馆、青年旅馆等专项主题式和特色饭店建设方面转移,这是优化住宿设施投资结构的主要方向。
加大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我国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就要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景区开发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在景区开发中,要注意“三区”建设,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
注重专项旅游产品的发展。产业旅游和新型产品,如农业观光、工业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等正在成为旅游热点,应在合理引导的前提下适当加快发展;加快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特别是适应家庭度假、城郊度假、滑雪旅游度假、温泉旅游度假、海滨度假、周末度假和节日度假产品,以及具有保健、康体性及休闲娱乐产品和探险旅游等特殊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的投资开发将改变我国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增加旅游商品开发投资。扶持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开发公司,从事旅游商品和工艺品的研究设计,组织生产和市场开发。
(三)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
建立招商中介机构。变政府主导型的招商引资为市场主导型的招商引资,由专业化的中介组织运作相应的商业化事务,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成功率高,成本低,见效快,而且能够把政府部门从具体、繁杂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筹建旅游发展基金。
这是解决旅游发展资金最根本、最可行的办法,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惯例。基金来源可有几个方面: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以“拨改贷”的形式纳入基金,并采取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办法;向旅游系统内企业如旅行社、饭店、旅游商店及与旅游业相关的企业如航空公司、铁路运输等征收旅游发展基金。国家已明确规定机场出境费中的1/3为旅游发展基金,并已开始征收;通过公助民营的方式筹措民间、海外资金。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少数旅游大型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尽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四)优化旅游投资宏观环境
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潮流的旅游产业观,把观念创新付诸规划和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形成思路出规划、规划出项目、项目出资金、资金出建设、建设出效益、效益出发展、发展出思路的良性循环格局。采取各种投资促进手段,保持投资政策的长期稳定、广开旅游投融资渠道等,促进旅游投资宏观环境的综合改善。
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推动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的产业政策;协调投资政策,规范投资机制,从宏观上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实行投资的行业差别政策和区域差别政策,通过税率等经济框杆及适宜的优惠政策促使外资流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缺口较大的部门,引导资金进入中西部内陆腹地;尽快出台旅游业投资管理法规,以立法手段避免旅游业投资中的非理性化行为和违法行为。
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
学院工会工作报告
-
在全市民政工作半年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
在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国土资源局长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
-
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
在电力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
2021年公司党委工作报告
-
区机关行政处2021年第一党支部换届工作报告
-
明白装糊涂的好句子65句
-
县政府办公室2021年度县政府办公室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措
推荐文章
中文范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