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关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第1篇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我市作为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自2009年8月在全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表现在: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巩固提升农村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推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和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以市及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督,保证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统筹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深化水利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了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美丽xx、清洁乡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
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差距虽然逐渐缩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1、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仍然严重
由于我市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国家对城乡教育实行区别政策、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加速城乡各方面距离的拉大等等,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悬殊。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等方面。城市学校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总值、计算机拥有指数、生均图书册数等均远远高于农村学校,有的是农村学校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十倍。师资力量不均衡。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低、年龄大、专业单一、高级职称人数少、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整体素质与城镇学校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城乡学校间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的差距,直接导致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大批薄弱学校的存在,导致学生、家长择校现象严重。
2、城乡卫生医疗水平仍有差距
与城区相比,农村医疗机构除设施设备比较简陋外,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尤为严重。一是现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少。二是全科医生稀缺,公共服务类人才缺乏。同时新招聘人员困难,有的甚至几年招不到一个新人。
3、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与现实需求相去甚远
一是数量少;二是设置不合理,缺乏便利性;三是总体利用率低。
4、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制度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部分贫困农民得不到救济和补助;低保标准偏低,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低保资金来源不足,难以充分保障救助金的发放。
5、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6、近郊公共交通服务有待加强
目前,xx城区周边除福绵、佛子山、茂林开通有公交线路外,仁东、仁厚、城北、大塘等都没有开通城郊公交车线路,近郊农民享受不到交通设施城乡一体化的便利和实惠。
必须深刻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认识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为此特提如下建议:
1、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
要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逐步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划分市、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加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力度
除按国家有关标准化要求改善农村教育硬件设施外,建议对城乡教师进行统一的调配,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破格晋升职称或职务的方式,吸引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
4、继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建议除从设备、基础设施上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水平外,要特别注重通过利益导向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和吸引高学历临床医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5、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公共交通服务
建议开通xx城区到周边县市及城郊给合部的公交车线路(如xx到北流,xx到仁东,xx到仁厚,xx到新桥,xx到大塘、xx到新圩等),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便捷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
关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第2篇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因地制宜,不搞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确实以部分区域或中心镇为重点,着力做好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综合配套三方面工作,同时辅之以农民身份的转变。为此,就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的体制政策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根本性障碍,这些障碍不消除,城乡一体化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就业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等为切入点,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鼓励农民进城。公安、社保、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为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等提供无差别待遇。逐步破除二元分割体制的坚冰,使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改革就业制度。取消按户口制定的就业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实行城乡就业互动,搞好农民就业引导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破除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门槛限制。按照“培训、就业、援助、转变”的思路,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大转移力度,与国内各大劳务市场接轨,实现城乡就业资源共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期分批向外转移,提升就业水平。
三是要改革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约束,确保中央提出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高于”落到实处,形成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向乡倾斜”的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广开渠道,整合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
关于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第3篇
公共服务事关人们的受教育权、健康权、生存权以及发展权问题,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传统公共服务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绝大多数国家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71[1],收入水平的差距使得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数量、质量也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所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不足成为我们面临的焦点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基本前提便是培养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健康的生活、有知识、有尊严,这就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密不可分。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一、城乡公共服务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城乡”的解释是城镇和乡村,结合我国传统上的做法,我们把县城以上(包括县城在内)的城区称作“城”,把县城以下,即乡镇和比较分散的农村居民区称作“乡”。城镇和乡村最明显的区别是以现行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标准。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尚未达成一致的理解,张馨等认为公共服务等同于公共产品,二者无区别,康静萍等认为公共产品的外延大于公共服务,陈昌盛、蔡跃洲等认为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一部分[2]。“公共服务”,从理论上说,是指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共同需要,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的服务。有关公共服务的内涵不尽相同,但相通的是:第一,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公共服务”的提出是沿袭西方发达国家“重塑政府”运动以及“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目标[3];第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结合非政府部门,提供有形和无形的公共产品。综上所述,城乡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非政府部门提供,以保障城乡居民各个时期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为目的,以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始终与目标群体的需求相一致。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城乡关系的关键时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应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4]。“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显示,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卫生计生被列为前四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鉴于此,公共教育、公共就业、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是当前公民最迫切的公共服务。
二、从供需平衡理论看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自1953年起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发展的政策步伐,逐渐形成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其直接的结果是城乡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社会发展的成果都集中在以城镇居民为主的社会成员中,这逐渐加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带来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以农民工为例,月收入已从2012年的2290元增加到2017年的3485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对于各类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从供给角度看,经济的发展为财政投入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条件日趋完善。现实的情况是,长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使得城镇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资源较为丰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一定的购买力,然而其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导致边际效益也并不高。相反,农村居民资源有限,购买力与其消费倾向成反比。简单地说,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供需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会进一步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然而相配套的保障性公共服务缺位,会阻碍农民合法权益的实现,进而使其失去生存支柱,内需拉动力无法得以有效提升。结合供需平衡理论,这种分配结果将社会成员分割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当各个群体之间的隔阂和抵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损害群体之间的团结和合作,造成社会的不安甚至动荡,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统筹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维系社会安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持续不断的政策引导下,各地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体系建设有了显著改善,如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存在诸多问题。
(一)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结构化矛盾
我国现行的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着“双二元制”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城乡公共服务建设失衡。从公共事业角度看,政府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投放上,一直呈现重城市、轻乡村的政策,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城镇中享受到的资源与预期不匹配所造成的,这是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下的怪胎。二是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区域间公共服务部门不衔接,尤其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政策落地受到阻碍[5]。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功能主义的影响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随着政府机构评价指标的设置被割裂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这种二元结构不仅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我国绝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始终封闭运行,未能按政府要求担负起服务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职能。又如,某些地区未根据居民密度和需求设置健身场地,实际上使用率极低甚至无人使用。
(二)公共财政投入有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虽说我国日渐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2017年度财政支出细目显示,教育支出增长7.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9.3%[6],然而由于我国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未有实质性的改观,总的来看财政支出的比重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且与西方一些高达70.25%财政投入的国家相差甚远。此外,城乡公共服务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如自来水供给这种在城市中最为基础的服务供给,在部分农村却是极大的难题;又如公共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很多农村孩子为了接受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得寄宿。综上可知,由于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限制,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路径不畅
公共服务的政策主体是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沿用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农村政府作为主要供给主体,财政能力有限,决策者往往都是基于政绩需要,热衷于一些投入少、短期见效的公共产品供给,这种决策很容易造成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民实际需求的脱节。尤其是社会发展转型期,衍生出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出现了新情况、新困境。人口流动的频繁使得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人、儿童,这部分人群的表达力明显滞后于其强烈的公共服务需求意愿,也有些农村居民因自觉力量微小无法与政府相关部门抗衡而选择沉默,加之从众效应、晕轮效应的存在便大大阻碍了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7]。即使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绩显著的地方,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效力也未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从公共服务需求主体来看,长期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惯性使得大多村民并未意识到利益诉求的必要性,同时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而农民对于如何表达也无从下手,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
四、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的必然选择,该项工作的推进,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事项,而应该以城乡统筹对接的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工作。
(一)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
农村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是依靠农民的自我服务和集体经济。随着政府的不断介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尚未有质的改变,甚至出现农村干部累、群众看的情况。公共服务供给无法避免政府失灵抑或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因此,提倡多元主体并存的供给模式是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种供给模式互为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过大的问题。政府可将一些项目交由社会团体或私营部门等非政府机构管理,仍由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提供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加入市场因素,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有限,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规模更是极其微小,加之农村公共服务的公共性较为突出,因此,试图依靠农村中社会化的力量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需继续发挥政府作为主要供给力量的作用。
(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需求表达机制
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提升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识,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政策解读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农民主体意识,农民群体普遍存在政治意识低下的问题,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理应享有的权利是第一步。其次,需要相关组织鼓励、引导农民选择合理、有效的渠道表达公共服务需求,规范需求表达机构的体制建设,同时,也可利用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出来,但需关注媒体网络的质量监管问题。最后,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反馈要做到及时、全面的处理,促使农民群体理性表达需求意愿的可持续[8]。此外,还需要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配套措施,促使政府转变“以GDP论英雄”的局面,以便真正考虑到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三)规范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产生差距,因此,在不断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更要站在全国统筹的高度尽力消除地区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的差异,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还应视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的性质合理调整投入比例,认真贯彻国办发〔2018〕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以公共教育为例,近年来,政府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但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投入所能产生的社会发展效益是有限的,不会无限制地产生利益,对于不同性质的教育产品投资应设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以免物极必反[9]。此外,利用大数据平台作为城乡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管理的辅助工具,可根据平台数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并对公共服务项目进行相对精准的预算管理,合理编制各项预算计划,明确各方责任,实行预算公开制度。
(四)量身定制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目标
尽管“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在内的战略目标都作了相关规定,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发展差异显著,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建议各地区密切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设置适宜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目标,并尽可能地为不同发展阶段细化目标设置。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省,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已初步形成,结合十三五规划,将河南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现在至2020年,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目标,满足农村居民关于公共服务的基础性需求,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二是2020年—2030年,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基础上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也即基本消除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三是2030年—2050年,为较理想阶段,服务水平和各项指标能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持久发力,更不是某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该项工作的推进,不仅要考虑到公共服务需求方的利益表达问题,正确引导并设置明晰的诉求渠道,还要考虑公共服务供给方的供给模式、配套措施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困境、创新方案,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人的发展”的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13.
[3]孙晓莉.公共服务论析[J].新视野,2007(1):51-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吴根平.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33-37.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7]吴业苗.需求冷漠、供给失误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困境[J].人文杂志,2013(2):98-107.
[8]李香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9]许长青.教育投资的外溢效应及其内在化[J].教育学术月刊,2015(3):40-47.
发言稿相关文章
-
在全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
在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
工商局民营经济工作表态性发言
-
在餐饮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
大学校庆校长发言稿
-
确保完成任务誓师大会上的发言稿
-
2021年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
-
在营商环境推进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
人社局在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
交通运输局道路交通联席会议发言
推荐文章
中文范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