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2021电大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范本1
电大2015年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 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 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7、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货币的流通速度。
8、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0、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二、 名词解释 1、 生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生产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生产指生产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P3)
2、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P13)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
4、 通货紧缩: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P25)
5、 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社分分工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P29)
三、 单项选择题:
1、 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
A、运输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产品
2、 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九牛二虎之力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A)
A、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B、 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C、 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D、 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3、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大原因是所有商品(C)
A、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4、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C)
A、 都具有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5、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C)
A、 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 B、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7、 如果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A)
A、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C、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理增大
8、 通货膨胀是指(D)
A、 商品价值增大引起的价格提高 B、商品需求大于供给引起价格提高
C、社会需求量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D、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9、 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
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 社会分工是指(B)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企业内部的分工 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劳动分工
四、 多项选择题: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BE)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CDE)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C、社会分工 D、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 下列有关商品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E)
A、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形成的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价值体现着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E、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4、 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5、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AC)
A、社会的需求结构 B、社会的供给结构 C、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D、社会的产业结构 E、物质财富分配方式
五、 判断正误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错误)
2、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错误)
3、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它。(错误)
4、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正确)
5、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错误)、
6、 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正确)
7、 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错误)
8、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错误)
9、 生产社会化就是指生产的社会化。(错误)
10、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正确)
六、 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助学P49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 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助学P71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 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答:助学P75 (1)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是社会的需求结构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个部门。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 论述题:
1、 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答:P13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对于商品的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是他不需要的。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换到别人手中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无法到达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因此,作为商品生产者来说,必须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欢迎,所谓“价廉”就是指商品的价值,“物美”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质量信得过的产品,商品生产者首先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承认和欢迎。其次,商品生产者还要不断的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的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降低,最达限度的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商品的生产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2、 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助学P72 (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根据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供应量应该等于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但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纸币供应量不等于货币需求量的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3)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倾向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往往与政府紧缩银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惜投相联系。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 (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作业2 一、 填空题: 1、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称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之比称为利润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之比称为平均利润率。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3、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4、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是资本的积聚和资本集中。
5、 (用公式表示)简单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a+m)=IIc。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 V+M/X)=II(C+ C) 。 6、 垄断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垄断利润之和。
7、 利息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取决于利润率,二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8、 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
9、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二是调节经济为资本运动创造条件。
10、 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二、 名词解释 1、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的分配。
4、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机构和子公司,从事世界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D )。
A. 它能生产出劳动产品
B. 它能生产出供自身消费的产品
C. 它能转移和保持自身的价值
D. 它能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B )。
A.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 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D.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和具体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3.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D )。
A. 从100%增加到150%
B. 从100%增加到200%
C. 从100%增加到250%
D. 从100%增加到300%
4.资本主义企业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力是( C )。
A. 追求绝对剩余价值
B. 追求相对剩余价值
C.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 追求使用价值
5.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C )。
A.Ⅰ(c+v+m)=Ⅰ(v+Δv+m/x)+Ⅱ(v+Δv+m/x)
B.Ⅱ(c+v+m+)=Ⅰ(c+Δc)+Ⅱ(c+Δc)
C.Ⅰ(v+Δv+m/x)=Ⅱ(c+Δc)
D.Ⅱ(v+Δv+m/x)=Ⅰ(c+Δc)
6.一般地说,剩余价值率总是( C )。
A. 等于利润率
B. 小于利润率
C. 大于利润率
D. 与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动
7.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B )。
A. 部门内各企业竞争的结果
B.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 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趋于一致的结果
D. 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趋于一致的结果
8.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 B )。
A. 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B. 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 围绕着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D. 围绕着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9.由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新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而产生的超额利润称为( D )。
A. 绝对地租
B. 垄断地租
C. 级差地租Ⅰ
D. 级差地租Ⅱ
10.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是( B )。
A. 公有制经济成分
B. 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C. 公私合营性质的经济成分
D. 全民所有制的经济成分
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 C D E )。
A. 商品价值下降
B. 劳动力价值上升
C. 劳动力价值下降
D.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E. 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2.影响资本积累数量的因素包括( A B D E )。
A.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 竞争的激烈程度
D.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增大
E.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 B C E )。
A. 所有部门和部门内部各企业的资本家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B. 生产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
C. 个别资本家既能获得平均利润也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D.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先进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
E. 不同部门资本家间的竞争使所有企业的利润平均化
4.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主要有( A B C D E )。
A. 股票收益
B. 银行利率
C. 通货膨胀
D. 汇率变动
E. 国内国际局势
5.以下属于“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是( C D E )。
A. 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 降低存款准备率
C. 提高再贴现率
D. 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E. 提高存款准备率
五、判断正误题(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 )
2.资本集中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 ╳ )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相同的。( ╳ )
4.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能否正常进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 )
5.利润平均化是由部门内部的竞争引起的。( ╳ )
6. 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质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 )
7. 从垄断价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由垄断组织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人为地制定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垄断资本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价格。( ╳ )
8. 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中是可有可无的。( ╳ )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保证垄断资本不断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 )
10. 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 )
六、简答题
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
答:(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Ⅰ(c+△c)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v+m/x)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Ⅰ(v+△v+m/x)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Ⅰ(v+△v+m/x)=Ⅱ(c+△c)
两个引申条件是: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4)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主体有哪些?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有五个: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层、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2)五大主体在资本主义在经济运行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体现在:
资本主义企业是从事生产、贸易、运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经济组织。
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层是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阶层,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一个阶级。也称小资产阶级。他们从事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对资本主义经济起一定影响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政府,拥有各种形式的“国有”经济成分,并把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实际的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节全社会经济活动,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3.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特征?
答: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就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加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预经济。
这种模式的特征是:
第一,社会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垄断资本集团,市场经济运行中保留了垄断竞争模式的全部特征;
第二,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全面干预的是名义上代表全社会、实际上是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
第三,出现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以调节经济运行为己任的一定规模的国有经济成分;
第四,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干预以不防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
七、论述题
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各个资本主义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最低点别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普遍获得的。
(5)按照上述分析,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率先改进技术,使用新设备,与其他企业相比就能获得额外的利润,就个别企业来说就能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这种行为必然会刺激其他企业也改进技术和使用新设备。当其他企业都改进技术,使用新设备的时候,整个社会(行业)的经济效益就都提高了。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这些调节手段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吗?
答:(1)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当代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实施的。当经济过于膨胀(即经济过热)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当经济不景气(或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政府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往往配合运用。
(2)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所采取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其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伴之以利率下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货币供应量,伴之以利率上升,能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增长。
(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对利润率高的行业或部门,必然会加大投入,可能会引起投资的过热,而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或产业,由于利润率低下,则会出现无人投资的现象。因此,我国宏观经济在运行中也难免会出现经济波动。这就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积累的经验,对我们是有借鉴作用的。
《政治经济学》作业3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2、 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国际分工的发展,动因是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条件是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大调整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大调整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 生产力的发展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制度因素,二是物质技术因素。
6、 在我国现阶段,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构成。
9、 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一般包括三项内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
10、 按照竞争的领域与内容,竞争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两种类型。
二、 名词解释:
1、 资本输出:(P148)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2、 经济全球化:(P153)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3、 股份合作制:(P193)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4、 企业法人:(P213)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得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5、 价格体系:(P240)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称为价格体系。它是由商品的比价与差价构成的。
三、 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B)
A、 各国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国别价值决定的D、一国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意义在于它(C)
A、 能根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加剧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C、既为经济摆脱危机和萧条创造了物质条件,又为经济走向高涨,进入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D、一方面能减轻对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工人的购买力
3、 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D)
A、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之间的矛盾
5、 要全面认识公有经济的含义就必须明确,公有经济(D)
A、 只包括国有经济B、只包括集体经济C、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D、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A)
A、 要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要排斥国家计划对经济的任何调节作用C、要建立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机制D、让所有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不受任何约束地在市场上活动
7、 公司制企业的权力机构是(A)
A、 股东会B、董事会C、经理D、监事会
8、 市场体系由两大类市场构成,即(B)
A、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B、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C、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D、生产资料市场
9、 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是(C)
A、 服务市场B、消费品市场C、金融市场D、生产资料市场
10、 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B)
A、 形成由国家不断调整价格的机制B、形成在国家调控下主要由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C、形成由家统一制定固定价格的机制D、形成完全由市场自由决定价格的机制
四、 多项选择题:
1、 一国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同时又要保护国内市场,所应采取的主要手段有(ABCDE)
A、 关税壁垒B、非关税壁垒C、鼓励出口政策D、倾销E、贸易谈判
2、 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包括的阶段有(ABCD)
A、 危机B、萧条C、复苏D、高涨E、滞胀
3、 目前我国集体经济的形式有(ABCD)
A、 股份合作制B、股份制C、合作社D、家庭承包经营E、外资企业经营
4、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CD)
A、 自然环境B、国际环境C、政策环境D、市场环境D、周边环境
5、 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 商品的供求关系B、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C、成本D、垄断E、政府的政策
五、 判断正误题:
1、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是由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
2、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正确)
3、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外在压力则是竞争的存在。(正确)
4、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收入有差别。(错误)
6、 我国当前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并不都是资本主义企业。(正确)
7、 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正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确)
9、 由国家制定价格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错误)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形式的垄断的存在都是不允许的。(错误)
六、 简答题:
1、 什么是国际市场价值?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答:助学P152
(1)商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的国际价值,它是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国际范围的社会价值,它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一国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可见,只要以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以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2、 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答:P184
(1)非公有制经济有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此外还有在上述各种所有制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混合经济,如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
(2)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是因为:第一,为了迅速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都能在不同层次的生产力中和规模不同的生产经营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
非公有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资本、技术、经营才能等实力的大小,在十分广泛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投资,举办和经营规模不等、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就目前实力而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主要是举办和经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某些科技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自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受市场调节,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是颇具活力的。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者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 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是什么?
答:助学P198
(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担当企业高层管理职务。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不仅获得了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承担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的人格化代表,掌握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理、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只有合格的企业家才能担当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使企业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合格的企业家。
(2)企业家是在市场竞争中造就的。因此,一是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家市场形成竞争能力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和淘汰机制,监督机制;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宏观调控措施,加紧培育能保障公平竞争竞争能力的市场体系。这样使企业经营者有权有责,既有激励又有约束,让其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施展才能,脱颖而出。二是要提高警惕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建立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制度,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增强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四是要制订保护企业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业家的责、权、利和安全。五是要使企业家的收入与其职权、责任对称,与企业的业绩挂钩,承认企业家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七、 论述题:
1、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答:教材P153
(1)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是以往经济国际化所不通报比拟的。
(4)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首先,它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们不仅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为垄断资本谋取巨大利益,加紧对别国的剥削和掠夺,而且在推行“全球化”过程中蔑视别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甚至采取武力威胁和政治颠覆、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企图建立美国主宰全球事务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表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答:助学P195
我国之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因为:
(1)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出可以搞。
(2)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同商品经济的性质相适应,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能激励创新。
(3)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市场经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值得人们借鉴。
(4)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每前进一步,都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能量,给国民经济带来生机与活力。
根据上述分析,市场经济总体上优于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应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把原来由政府决定价格过渡为由市场决定价格等,与国际市场接轨。
《政治经济学》作业4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提高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2、 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三个要求:奖金占用要少、成本支出要少、有用成果多。
3、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P274
4、 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个基本的部分。
5、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直接原因是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终极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6、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7、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利益:(1)可以获得绝对利益;(2)可以获得比较利益;(3)可以利用比较优势。
8、 引进技术的原则是:(1)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2)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
9、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0、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主要手段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二、 名词解释:
1、 经济增长:(P255)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2、 可持续发展:(P277)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实质是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3、 个人收入:(P299)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4、 出口导向:(P321)又称出口主导,出口替代,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5、 社会总供给:(P349)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三、 单项选择题:
1、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C)
A、 劳动生产率B、经济效益C、经济增长率D、国民收入
2、 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应该(C)
A、 把发展速度放在首位,速度越快越好B、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速度问题无关紧要C、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发展速度D、在保证高速度的前提下,力争较高的经济效益
3、 我国现在的小康还属于“初步小康”,其主要特点是(D)
A、 高水平但不平衡B、高水平但不全面C、低水平但比较平衡D、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
4、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B)
A、 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用货币表现的物质产品的总和B、一国国民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的总和C、一国国民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D、社会总产值减去生产资料消耗后的余额
5、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A)
A、 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B、企业、班组、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C、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D、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6、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是实行(B)
A、 分税制B、税利分流C、统收统支D、利改税
7、 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C)
A、 劳动是主要的谋生手段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C、生产资料公有制D、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
8、 吸引外资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C)
A、 法律健全B、交通条件C、软环境D、硬环境
9、 宏观经济是指(D)
A、 居民的经济活动B、企业的经济活动C、个量经济活动D、总量经济活动
10、 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经济手段的特点是(D)
A、 纵向性B、强制性C、直接性D、间接性
四、 多项选择题:
1、 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AB)
A、 资源条件B、制度条件C、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经济增长率的高低E、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 要坚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ABC)
A、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B、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C、加强环境保护D、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E、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
3、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为了(ABDE)
A、 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B、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C、保证物质生产部门上缴税收的需要D、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4、 我国引进技术的原则是(CE)
A、 要引进在我国属于最先进的技术B、要引进价格最低的技术C、要将引进与独创结合起来D、要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E、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5、 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CDE)
A、 经济立法B、经济司法C、财政D、金融E、汇率
五、 判断正误题:
1、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增长。(错误)
2、 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创造效益好、效率高、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正确)
3、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错误)
4、 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按劳分配。(错误)
5、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农业经济是一项盈利性的福利事业。(错误)
6、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正确)
7、 我国可以在部分产业部门和企业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正确)
8、 在引进技术时,要使引进的技术符合和兼顾先进性、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正确)
9、 国家对宏观经济实行管理可以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正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手段可有可无。(错误)
六、 简答题:
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是什么?要做到产业结构合理化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助学P215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志是::(1)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2)各个产业部门互相协调。(3)能够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4)能够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5)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6)能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即能够达到投入小、产出大的要求。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表现为产业的部门结构合理化,而且还表现为产业的地区结构合理化。产业在各地区配置是否加强,对地区和全国经济能否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是否良好,及至全国人民的团结能否加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合理布局应正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 要根据地区的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支柱产业;
第二, 要使产业接近原料和能源基地、销售市场、交通枢纽。
第三, 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
第四, 要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2、 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答:助学P237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按劳分配是同公有制相联系的。但社会主义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因此必然会有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2)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又一原因。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各种收益。如:在按资分配原则中的利息、股息、利润,承包经营承包中的风险收入等。
3、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助学P2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七、 论述题:
1、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什么?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实现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何在?
答:教材P258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2)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3)技术进步是通过两种途径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二是科学技术作为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4)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中提高人的素质是关键。
2、我们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答:助学P250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国际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内容主要为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
(3)标志着经济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条件产市场经济全球脂和信息传播全求球化。只有发达国家的参与,达不到经济全球。70-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苏联和东欧的演变,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等国家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经济信息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一切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4)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形成的过程中有以下特征:第一,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逐步包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第二,各国的经济活动迅速向全球各地扩展。第三,各国经济之间,逐步发展到互相交织、互相融合。第四,国际经济逐步步入协调,协调机构的权威逐步增强。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首先,从机遇看,经济全球化嘉宾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其次,从挑战看,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实行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风险。
(6)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对策是:第一,应当积极审慎参与,充分利用机遇,主要通过引进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提高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第二,面对挑战,即要顺应潮流,又要秩序渐进,趋利避害。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范本2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导言及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经济规律); 2.生产资料,劳动力; 3.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 抽象劳动,交换价值,价格; 7. 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的速度; 8.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10.价值规律,政府干预。
二、名词解释: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三、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C 4.C 5.C 6.C 7.A 8.D 9.D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 ABE 2.CDE 3.ABCDE 4.ABCDE 5.AC
五、判断正误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六、简答题
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例如:价值规律(略)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①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但总价值量是不变的,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③单个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④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归根到底是为了能在竞争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3.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的规律。
(2)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现实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由社会在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并且这种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种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即提出生产什么,各生产多少,这就从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各生产部门。
二是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决定着生产各种一定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也就是,当社会对某种产品提出需求时,在该生产部门应投入多少社会劳动,就取决于该部门的生产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这些生产条件就从另一个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量在各部门的分配。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论述题
1.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商品是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投资方向正确的前提下,企业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改进管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两方面的结果:
一是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产品数量,创造较多的花色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物美。
二是从价值方面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降低产品的个别价值,或者说是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价廉。
企业只有做到以上两个方面,最终才能做到物美价廉,从而吸引购买者,增强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巨大的利益,并获得迅速发展。
2.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所以,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①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②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③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4)①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②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③通货紧缩会带来经济增长减慢,甚至导致萧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5)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反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是扩张社会总需求。一方面,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出口,扩大外需。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二》(第二至四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 2.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5. I(v+m)=Ⅱc ,I(v+△v+x/m)=Ⅱ(c+△c) 6.成本价格 7.利润率 ,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8.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9.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直接扶持私人垄断资本 ;调节整个社会经济 10.货币供应量
二、名词解释:
1.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3.资源配置:指社会总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
4.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形式。
5.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C 5.C 6.C 7.B 8.B 9.D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BC 4.ABCDE 5.CDE
五、判断正误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六、简答题
1.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追加生产资料,使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第二,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要大于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有购买能力消费需要之和。
(3)扩大再生产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概括起来要经过三个大的交换过程,即:
I(c+△c)通过第一类部内部的交换实现;
Ⅱ(v+△v+x/m)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实现;
I(v+△v+x/m)和Ⅱ(c+△c)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I(v+△v+x/m)=Ⅱ(c+△c)
两个引申条件是:
I(c+v+m)=I(c+△c)+Ⅱ(c+△c)
Ⅱ(c+v+m)=I(v+△v+x/m)+Ⅱ(v+△v+x/m)
(5)上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哪些?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主体有: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阶级、雇佣劳动者阶级、中间阶级、资产阶级政府。
(2)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①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体系下资本家从事生产、贸易、金融、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的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②资本家阶级,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和利益主体。他们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③雇佣劳动者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个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的创造者。
④中间阶级,是介于资本家和雇佣劳动工人之间的阶级,在激烈的竞争中,中间阶级社会会不断地发生分化。他们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⑤资产阶级政府,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干预和调整社会经济活动的,并且这种干预越来越经常化,资产阶级政府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是不可缺少的主体之一。
(3)各个主体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
3.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特征?
国家干预下的垄断竞争模式,是在垄断竞争市场经济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干预经济。这种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它保留了垄断竞争模式的全部特征。第二,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是总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第三,出现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以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和调节经济运行为目的的国有经济成分。第四,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干预以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限。
七、论述题
1.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引起什么思考?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以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一点对于当今企业实现增加利润的目的是完全适用的。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地、大量地增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为国家用于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
(1)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方面。
(2)当经济过热(经济过于膨胀)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增税等手段,抑制投资,减少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个人消费,抑制需求膨胀。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需求,从而把过热的经济降下来。
经济不景气(经济疲软)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从财政收入政策上,往往采取减免税等手段,刺激投资,增加个人收入从而刺激个人消费,扩张整个需求。第二,从财政支出政策上,增加财政支出,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复苏。
(3)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三》(第五至八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2.国际分工的发展 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3.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物质技术因素 制度因素 6.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7.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组织制度 9.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 10.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
二、名词解释:
1.资本输出:指一国的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2.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3.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的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
4.企业法人:是指出资者为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获取利润,出资构造的一种经营组织,并使其人格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5.价格体系:是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
三、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D 6.A 7.A 8.B 9.C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 4.CD 5.ABCDE
五、判断正误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六、简答题
1.自测练习P152-第1题
2. 教材P186
3. 自测练习P198-第10题
七、论述题
1.教材P154
2.自测练习P195—第3题
《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四》(第九至十二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劳动生产率 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2.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3.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4.国家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 5.生产资料公有制 劳动是谋生的主要手段 生产力水平低 6.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7.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 8.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将引进与独创相结合 9.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0.经济手段、计划手段、法律手段
二、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3.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和家庭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以货币表示的收入。
4.出口导向: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5.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A 6.B 7.C 8.C 9.D 10.D
四、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DE 4.CE 5.CDE
五、判断正误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六、简答题
1.自测练习P215-216——第7、8题
2. 自测练习P237—第11题
3. 自测练习P2-第5-9题参考
七、论述题 1.教材P258—259 2.自测练习P250—第1题
电大作业相关文章
-
孩子发烧妈妈心情感言89句
-
电大开放英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
-
2021电大资产评估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电大宪法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2021电大国际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电大广告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
-
普通而又美的事物句子82句
-
形容最近不顺的朋友圈97句
-
电大实用管理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
-
报纸创刊抖音文案36则
推荐文章
中文范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