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谱写公路崭新篇章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谱写公路崭新篇章》,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谱写公路崭新篇章第1篇
同志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公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交通公路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04年公路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2005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推动改革创新,实施依法治理,提高服务水平,谱写XX公路事业崭新篇章。
一、2004年公路工作简要回顾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对上争项目,对内抓管理,人员强素质,全局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去年,我市干线公路建设投资达1300余万元,XX公路XX段改建工程,我局早准备、早行动,向政府汇报,引起当地政府对公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于10月28日开工建设。XX公路5.7公里大修工程,主体已建成通车。XX公路XX交界至新干河桥5公里大修工程,XX公路、XX公路XX段中修工程均先后完成。已完成的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均无重大质量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公路养护成效明显:我们针对列养路段大部分路况差,养护难度大的现状,狠抓道班建设,重抓路面养护,突出公路绿化、美化,营造了畅、洁、绿、美的通行环境,对XX路XX段、XX路、XX路等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建文明样板示范路段、公路绿化示范路段,并逐步全线推广。同时从机关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成立道班工作组进驻道班,帮助其进行标准化道班建设,通过深入一线具体工作,目前道班环境明显改观,广大道工养好路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达91%。
两费征收再创新高:完成征收路桥通行费3010万元,占年计划2300万元的130%,与2003年相比多征收890万元,增长幅度为42%。完成汽车养路费征收2497.7万元,占年计划1546万元的161.56%,与2003年相比增收1015.7万元,增长幅度为 68.53%。
路政管理实现新突破:我局积极探索路政管理新方法,走路政管理与公路养护相结合之路,成立路政中队,路政人员吃住在道班,由道班考勤,路政人员参与养护工作,养护工参与路政管理,形成人人都是路政员、人人都是养护工,管养结合的路政管理机制。促进了路政管理人员与养护工的责任心共同增强,管理效果明显提高。全年共出动宣传车326台次,印发宣传材料4.5万份,组织有线广播宣传31天次,清理障碍物602处,制止在公路上摆摊设点1231处,查处路政案件3起,依法挽回经济损失15.7万元。根据中央七部委有关精神,认真开展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检测超限运输车辆9.6万台次,查处超限运输车辆2.6万台次,卸货物10.04万吨,收回各项费用168.9万元,有效遏制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的源头,为全市治超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局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焦作市级园林式单位和所属单位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XX收费站被团省委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过程中,党建工作得到了加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实现。全局深入开展了“怎样做好公路人”大讨论活动,打造具有公路行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开展“百日劳动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公路管理水平;开展“效能革命”、“四查四看”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广泛,组织开展了“工程杯”冬季运动会和一年一次的文艺汇演。全年共完成宣传报道投稿选登89篇,其中被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71篇。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纪检组织,贯彻落实“五条禁令”和“九条廉政承诺”,健全廉政档案和礼品登记制度,成立监察室,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规范执法行为,在执法人员中开展“过三关”(即过金钱关、特权关、人情关)活动,增强执法人员的防腐能力,全年未发生一起公路“三乱”案件。
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公路工程公司改制工作,公司改制后,企业生产秩序良好,职工思想稳定。
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开展: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机关各科室抽调人员组建督查组,经过培训、考试后,分效能革命、主要工作、财务工作三个小组,深入一线,督促工作,并制定百分制考核标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布置、不检查、重布置、轻落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坚持抓好信访稳定、财务审计、材料设备、档案管理、工青妇等各项基础工作。
总之,2004年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局可谓风正、心齐、气顺、劲足,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第九届公路“好路杯”竞赛活动中取得较好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着上级的关怀和厚爱,凝聚着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也包含着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局两委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向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深切的问候!
到公路局工作几个月来,我体会到要做好公路工作,就必须突出“新”,狠抓“实”。新:就是要工作思路新、精神面貌新和工作措施新。只有工作思路新,才能开创公路发展新局面;只有精神面貌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就是要实事求,作风扎实和狠抓落实。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作风扎实,才能尽职尽责,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狠抓落实,才能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蓝图变为现实。
二、2005年的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挑战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公路发展理念的关键一年,既是对昨天成绩的超越,更是为未来的和谐奠基。做为2005年全市的公路工作,我们要把握形势,在加快发展的观念上先人一步,在加快发展的举措XX人一招,在加快发展的落实上强人一分。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努力构建阳光公路、正气公路、和谐公路和效能公路,保持XX公路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干线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缩小,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今年在全省390个亿的公路建设投资中,干线公路投资只有60个亿,和乡村公路投资持平。而且,今后对干线公路建设省里不再统一转贷,发展完全靠各地市,有钱你就发展。而目前对于我们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列养路段大部分长期超期服役,路况极差,养护难度大,需要改造项目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方筹措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年为加快发展年,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当好先行,给我们公路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改革任务紧迫,形势逼人。对于我们来说,2005年依然是改革之年,养护体制、养路费征收体制改革都要落实到位,并且都将在6月底前完成。因此,我们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十分紧迫,难度也相当大,养护体制改革和养路费征收体制如何深入推进,还需要我们系统分析研究,尽快拿出具体的方案,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改革,稳步推进养护体制改革、养路费征收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举措。
三、2005年公路工作安排
2005年是沁阳公路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上级交通公路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八届九次全会精神,我们提出2005年公路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交通公路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好路杯”竞赛和“加快发展年”活动,切实提高公路建养质量,强化路政管理,加大征费力度,建设有公路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层次,全面实施沁阳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总体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围绕我市确定的加快发展年这个中心,加大公路基本建设项目引进和投资力度。
加强两项管理:就是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
争取三方面支持:就是争取当地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沿路群众的支持。
实现四个突破:就是公路面貌、两费征收、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
(二)具体工作目标
----公路建设
1、投资800万元,完成XX公路沁阳段5.88公里改建工程,2005年10月份竣工通车。
2、投资260万元,完成XX路沁河大桥与大堤平交防护、涵洞洞口、泻水槽、排水沟等尾留工程。
3、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配合焦作市公路管理局,争取常付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
4、完成位于北孔村东新沁河桥工可、立项等工作。
----公路养护
1、列养路段好路率达87%,其中干线公路年平均好路率达91%。
2、完成卫柿路22.7公里大修报批工作。
3、完成XX路山区段沿线防护设施的增设完善及破碎路面中修工作。
4、完成XX路20公里路段压浆、灌缝工作,XX交界2公里路段重新绿化及北侧慢车道中修工程。
5、完成养护资质由三类甲级晋升为二类甲级工作。
6、完成XX公路道班、XX坡道班及XX道班交调房建设。
----两费征收
1、完成通行费征收3200万元,其中XX、XX镇收费站完成2300万元,XX东站完成900万元。
2、完成汽车养路费征收3000万元。
----路政管理
1、完成辖区内90%以上干线公路的确权工作,做到路宅分家、路田分家。
2、创建卫柿线文明样板路22.732公里,在XX路开展创建路政管理文明样板路活动,带动路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拆除旧的违章建筑,制止新的违章建筑;解决公路公用化及乱堆、乱放、乱倾倒和随意抛洒现象。
4、加大路政巡查力度,有效保护路产路权,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路政案(事)件,查处率和索赔率达95%以上。
5、以全国治超办提出的“巩固成果、力度不减、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的重点,按照“五不准”、“五统一”的原则开展超限管理工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体制改革
1、养护体制、养路费征收体制改革,按照上级要求,将在6月底前完成。
2、沥青油厂、公路器材厂企业改制工作将在4月底前结束。
----基础工作
财务、审计、材料设备等工作围绕局中心工作,创造性开展。
----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
1、加强文明单位建设,继续保持省、市、县级文明单位称号,按照市局统一要求,积极参与争创市级文明系统活动。
2、确保职工教育培训人数达到本单位职工人数的30%以上。
3、安全生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警钟长鸣,严防责任事故发生;综合治理工作常抓不懈,确保无刑事案件发生;计划生育工作达到“三无”;保持系统稳定,群众来信来访当年结案率达到95%以上,不发生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4、按时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金。
5、信息工作做到有专人负责,处理、报送及时。全年完成信息报送30篇(条),在地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5篇(幅)以上。
6、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机关活动。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通过一系列活动,促政风、带行风。
7、广泛扎实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反腐败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党建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无违纪现象发生。
(三)主要工作措施:
2005年,我们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广大干部职工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学习和领会2005年公路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路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发扬“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优良作风,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力于“干”,突出于“实”,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双重和谐,以和谐助更大发展。
1、加强班子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把加强班子建设当作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来抓,提出“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开创一个新局面”的响亮口号。做到三个坚持不放松,即:坚持抓政治理论学习不放松;坚持抓团结务实不放松;坚持抓廉洁自律不放松。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班子成员在思想上多沟通,工作上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工作氛围,保证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继续深化系统内部改革措施。
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职工可承受度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广大干部职工能够积极参与改革,支持、理解改革。针对我局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到广大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做好职工的劳动统筹、社会保险和人员安置工作。对富余职工的安置要本着“先挖渠,后放水”分流的原则,使其往前有路走,生活有着落,无后顾之忧。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改革、实施改革、完善改革,既要态度坚决,又要步子稳妥,力争取得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2005年,我们一是对上积极争取工程建设项目,增强公路发展后劲。今年积极争取的项目有:投资2.09亿元的XX路改建工程,该工程省发改委已批准立项,目前正在进行设计、招投标工作,我局将会同有关领导,争取工程早日开工,力争今年完成投资1亿元;XX桥工程,水利部黄委会正在进行工可编制,我局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争取早日立项;二是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在建工程进度。争取地方政府和沿线群众的大力支持,使XX公路XX段改建工程在今年10月份顺利竣工通车。投资260万元完成XX路XX大桥与大堤平交防护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敢打敢拼的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争取各工程建设项目在最短时间内最高质量完成。
4、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公路养护工作:在我市的干线公路中,有一大部分超期服役路段,因此,更全面发挥公路的整体效益和服务功能,就必须把养护工作当作重点来抓,全面提升养护管理水平,使养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要象抓重点工程那样,切实抓紧抓好养护管理工作。一是要重点做好经常性、季节性、预防性养护,加强重点路段、重要桥梁的日常养护,对出现的病害路段要及时养护。在XX路开展创建旅游景观路活动。随着我市创建旅游城市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旅游业在我市经济发展所处地位越来越重要,XX路作为我市的一条旅游通道,地位日益重要,为进一步提高道路品味,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我局将通过中修、绿化、集中整治等活动将其构筑成一条靓丽的旅游景观路。二是要通过提高小修保养质量,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三是要注重科技进步,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养护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抓住春季植树的大好时机,把公路绿化、美化与公路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开展公路“绿、亮、美”工程。巩固已建成的绿化示范路段,加大水毁抢修力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两费征收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继续加强依法征收工作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执收行为。紧紧依靠政府,严厉打击各种拒交、抗交交通规费,闯站滋事等不法行为,确保应征不漏。三是积极与XX镇、XX乡协商,在交界处设置交通限制墩工作,封堵绕行路口。四是进一步开展争创“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和收费站达标活动,在保持原有荣誉的基础上,再创更高层次的荣誉称号。
路政管理工作:继续抓好公路贸易集市,过村镇路段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公路确权力度,推进创建路政管理文明样板路工作的深入开展。在XX路开展创建路政管理文明样板路达标活动,下大力气抓好“亮、绿、美”工程,以点带面,带动路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解决公路公用化及乱堆、乱放、乱倾倒和随意抛洒现象,维护路产路权,实现路宅分家、路田分家。同时加强超限治理力度,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开展超限治理工作,坚决遏制超限车辆上路行驶,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开展这次集中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要严格执行这次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和方法步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确保整个教育活动积极稳妥地进行。2、开展创建和谐机关活动。努力打造团结、稳定、平安的和谐机关,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一致促发展,安全稳定谋事业的创业氛围,人与人和睦相处,科室与科室间相互合作的干事创业环境,凝聚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投身于公路事业中。3、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挖掘身边的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职工,弘扬牺牲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拼搏和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要从机关和窗口单位抓起,从基础管理和基本素质抓起,进一步提升公路部门的良好形象。同时,要继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宣传公路事业的亮点和突出成绩,讴歌公路人无私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让大家了解公路、理解公路、支持公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4、开展“过三关”(即过金钱关、特权关、人情关)活动。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廉政合同,实行“阳光作业”,彻底消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腐败隐患。行政执法人员在思想政治素质上要有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要有新转变,在廉洁自律上要有新增强,在做好工作上要有新突破,努力构建阳光公路、正气公路。
同志们,2005年的工作目标己明确,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我们一定要牢记宗旨,不负重托。相信有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有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好先行,谱写XX公路事业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谱写公路崭新篇章第2篇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
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
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
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 中国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
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中国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在急剧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挑战:
(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 向右侧移动的良性逆转。
(4)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是解决“_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就其整体性解决的目标而言,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一个要点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
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6%时,也许可以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城市化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社会财富集聚能力的差异。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九、中国城市化的高端平台: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空间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容易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网络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协调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高端载体,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必然举措。 今后中国必须首先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
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体现。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主要表现为: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7)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文明典范。 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
十
一、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是获取“发展红利”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4个经济特区为起始,紧接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近5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0余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上海浦东、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陕西杨陵等,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引领国民经济在20多年的时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经济总量提前翻两番,为21世纪整体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必须注入全新的动力源。十分明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红利”的支撑,从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生产关系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一直到全面的制度创新,给经济的快速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这种动力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仍然是根本性的依托。同时,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具备了从“发展红利”中索取的成熟条件。
所谓发展红利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由于空间结构、网络结构、产业结构、人力结构和营销结构的趋优调整,区域发展在等级、有序、互补、高效的整合中所获取的额外收益和潜在收益的总和,即区域整合之后所带来的发展潜力与整合之前的现状能力之差”。事实证明,当经济主体从一个低级平台向一个高级平台整合时,生产力要素的组合趋好、资源配置趋优、专业化分工趋强、发展成本趋低,发展红利的“自发”获取将呈非线性增长。
例如从地级向省级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倍;但从省级规模向跨省规模整合时,发展红利在原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0倍。以上规律告诉我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追求在全世界筹划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其最高理想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发展红利,而组团式城市群则是目前得到发展红利的最有效途径。
发展红利的大小反映了以下七类区域优化的综合结果:
(1)区域整合的规模与程度。
(2)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程度。
(3)产业链布局的合理程度。
(4)发展成本的降低程度。
(5)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程度。
(6)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程度。
(7)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红利初步估算如下:珠江三角洲约提升GDPI.8个百分点,相当于21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江三角洲约提升GDP2.2个百分点,相当于29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京津环渤海约提升GDPI.3个百分点,相当于1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发育成熟后,所获,取的发展红利平均约为00亿元(2001年不变价)。
十
二、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 城市化必须支付社会成本。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户口和身份的转变,更本质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手段的升级。
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依照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1个人,需要“个人支付sp;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市状态的“公平表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基本依据。上述三种表征的定量化,共同构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质量的统一判别,并以此作为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评价基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国家城市化的数量规模与空间布局应当有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建立以高密度为特征的三大城市区(群);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七大城市带,建立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几十个城市圈,分别从“面、线、点”的有机组合,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力军,完成中国城市化空间布局的战略目标。上述的城市化战略空间布局,将充分发挥城市集群“发展成本低、土地占用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集约能力高、综合‘成本—收益’指数高、积聚国民财富能力高、能加速实现社会公平等优势。
”
(7)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国家城市化战略设计的着力点在于持续培育城市的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积极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经济全球化已成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后, 中国城市发展已经纳入世界城市化进程。这就意味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使用同一游戏规则,即在 更广泛的领域里接受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迅速提升城市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
十
五、关于中国城市样本选择的说明 本报告选择全国一些主要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有关城市),其中包括:
(1)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在这36个城市中有:直辖市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副省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15个,分别是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地级省会城市17个,分别是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合肥、福州、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9个):秦皇岛、连云港、烟台、威海、汕头、湛江、珠海、北海、南通。
(3)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2个):大庆、包头。
(4)特别选择的城市(4个):唐山、无锡、苏州、温州。
(5)拉萨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暂未列入统计分析范畴。
(6)本报告由于资料口径原因暂未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有关城市。
(7)本报告评价的结果仅限于以上所列城市的比较。 本报告的一些基本观点,参考了200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由同一研究组所做出的结论,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统帅下,对当时的认识做了相应的提高和修正,在此一并说明。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谱写公路崭新篇章第3篇
1.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2.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
2.1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理、水文等专业知识,还包括、生态、空间、大气、海洋和环境科新工程等新兴学科。就我国目前的院校设置情况来看,在这些从事资源和和环境研究的单位中,已经有二十八所院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中有资格和能力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校也突破了十五所,这无不显示着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状况正朝着更规范和系统的方向前进。
2.2我国具有许多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喻为资源大国,并且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面积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的跨度较大,也造就了我国的独特资源结构,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和能源在世界整体自然环境中起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最常见的如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干旱荒漠;活跃的大陆内部地震;绵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及其典型的边缘海盆;濒太平洋成矿带;时代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干旱区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等等。
2.3研究工作有着雄厚的区域观测能力与调查工作基础的依托
我国从事资源和环境方面专门管理部门众多,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环保总局、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这些部门和单位有着长期、雄厚的观测与调查能力和工作基础,这对作为应用基础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不仅提供了获取数据的保证,也成为发展这一科学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较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不够,年轻、高层次的综合型学术带头人亟待增加;资料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缺乏保证等。
3.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其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表现:
3.1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跨越以往各类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其自然属性,而且加强对其社会属性的研究;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重视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深入连续地观测,揭示人类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化等过程对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并在高精度观测数据基础上,引入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建立动力学模型,为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3.2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专项计划的组织方式成为主流
以往对单一资源或环境问题的单一机构、单一学科研究方式被针对单一或综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联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跨学科、多部门研究方式所替代;并且无论在国际科学界还是在各国国家研究组织中,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往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
3.3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分析
重大研究计划往往有大型观测计划相配合。全球和国家尺度有关地球环境资源变化的长期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包括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00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等一系列全球性巨型观测系统;还有众多地区性和国家性大型观测系统;并且集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地球”即将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的新的发展策略,上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
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队伍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
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讲话
-
在全市双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市检察院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区城建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
供电公司领导在创一流同业对标调度会上的讲话
-
2021年公司党委工作报告
-
区机关行政处2021年第一党支部换届工作报告
-
明白装糊涂的好句子65句
-
县政府办公室2021年度县政府办公室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整改措
推荐文章
中文范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