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

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

2021-03-09 17:59:55 发言稿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第1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非常荣幸作为**铝业首届工程硕士班学生代表在公司和东北大学为我们隆重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发言。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们在企业继续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我的好机会。 2001年公司做出了和东北大学合办材料工程硕士班的决定,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才能在兼顾本职工作的同时,又有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有了一个进一步充实自己、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的机会。

在我们学习的近四年时间里,公司领导始终关注着同学们的学业,林董事长多次组织同学们进行座谈,询问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并对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进行认真的审阅和指导。林董和何总都曾亲自参加同学们的毕业论文答辩,对大家论文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同学们的论文都和南铝实际如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联系比较紧密,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其他公司领导和分厂处室领导的大力支持。

从我们参加2001年10月全国工程硕士招生统考,到2002年5月份我们工程硕士班正式开课,再到2006年3月所有的课程和毕业论文、答辩文章版权归大秘 书网作者所有!结束,前后经历了4年多时间。在这4年时间里,不管是炎夏还是寒冬,东北大学的老师们始终不辞辛劳,千里迢迢来**和马尾给我们授课、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虽然他们本身在学校就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但始终把我们的学习问题放在心上。课程结束了,老师们还经常和大家通过邮件和电话不断进行交流,比如路贵民教授,身兼数职,不但在东大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还兼任国家教育部学部委员,承担多个国家重点课题,但是在百忙之中还经常关心大家的学习进程,对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都认真审阅。不管是指导我们材料成型课程年近花甲的娄明珠教授还是指导我们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和我们同龄的任蕊老师,还是其他近20位的指导老师,他们都非常平易近人。课堂上指导我们新的课程,下课后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研究在我们企业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和难点。4年过去了,我们不但多了这么多良师,我们同时也拥有了这么多的朋友。

我记得当时在厂里贴出报名通知后,咨询的人很多,但是报名的却不多,除了当时要求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外,3~5年的学习时间也吓跑了很多人。我们全班17位同学大家互相鼓舞、互相激励,大家一起通过了全国录取考试和研究生英语联考,一起完成了近30门课程,一起度过了近千个学时,一起完成了毕业论文,一起顺利的通过了论文答辩,如今大家又一起站在这里,参加这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经过人力资源处和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协商,制定了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平时上班、周末学习的教学安排:每天晚上授课3个小时,周六和周日全天上课;由于同学们大都是各个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故只有放弃平时的休息时间。比如班上有个同学因技改需要去出差,而课程已经开课,他办好公事后周六连夜赶回**,凌晨四点钟到家,早晨八点钟就出现在教室,他说:“再不早点来就跟不上了”。班上还有一名女同学,为了怕做饭太迟影响学习,经常下班回家后到小店铺买快餐和面包来安排小孩的晚餐。

课堂上没有大学时的打打闹闹,只有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提问,把企业里出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和老师授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学有所用。虽然是不脱产学习,但同学们的出课率仍然高达90%以上,许多东大授课老师也夸同学们精神可嘉。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公司人力资源处陈春秋和董金芳。从联系东大老师授课、到联系出差的同学回来上课;从带我们去福州参加统考,到落实大家的毕业论文课题;从安排我们到福州大学查阅资料到落实教室里的风扇和开水,他们都亲自过问。他们对大家的学习都非常关心,经常到班上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和各项课程的授课情况。每次考试还要到教室配合监考,确保同学们考出真实的水平,学到真正能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

正因为有了南铝和东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有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认真努力,南铝首届工程硕士班才有今天大家一起毕业,一起取得硕士学位的圆满结果。但我想,这不是我们大家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如何把我们4年多时间所学得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技改和管理中,如何在公司的决策和领导下与大家一起进一步完善南铝的产业链,这都需要我们大家的继续学习、不断努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有了这个战略纲领,南铝一定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一个工艺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领先、产品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大型铝业集团。

最后,请全体硕士班学员起立,为了感谢支持、关心和帮助我们完成学业、顺利获得学位的南铝公司各位领导、东北大学各位领导和老师,大家鞠躬!

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第2篇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空间。这个空间边界就是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自己的知识空间越大,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也就越大,因此就越会感觉自己的无知。扩充知识空间的过程叫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知识空间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知识空间就应该更大一点。北邮与其说是扩充了你们的知识空间,不如说是拓展了你们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积。“让人觉得无知,往往是最大的睿智”。西班牙作家这样说过。

  两个人知识空间的碰撞叫交流。更多人知识空间的融合叫团队精神。成千上万人的知识空间通过电信技术相互影响叫上网。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在爆炸,知识空间在膨胀。一个缺乏交流、脱离团队、拒绝网络的个人知识空间,肯定是一个相对萎缩的空间。全世界知识的总和形成人类知识大空间,这个大空间的边界叫前沿。什么叫研究生?研究生必须拥有一小块与人类知识空间共同的边界,必须在前沿工作。如果他们在这块边界上有所突破,就叫做发现或叫做发明。这样的突破,扩充了研究生个人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就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大空间。

  发现与发明统称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江泽__席的一句名言。接受过民族许多关爱,享受了高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对于创新,当然是责无旁贷。

  北邮的研究生,寻找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并不难,今天在座的314名硕士、17名博士都已经签了年薪5万、8万、10万甚至更高的从业合同。但是,不能忘记,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纪,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太平洋彼岸的你们的同龄人,他们拥有5亿、8亿、10亿甚至更多的高科技股权,在今天这样一个财富向知识精英聚集,资本为科技创新投入的浪潮中,北邮的研究生,为了民族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兴旺,一定要搏击在大潮的浪尖,而不是悠闲在远离潮头的沙滩。

  一个月以前,贝尔实验室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在庆典上,院长李大维博士亲口对我说,他组织并参加今年在中国的招聘面试工作,在考核优秀的名单中,绝大多数来自北邮,他还告诉我,贝尔(中国)的一项近期活动是举办系列科技前沿讲座,四个举办地分别选在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和北邮。北邮之所以能培养高质量毕业研究生,之所以能赢得国际科技界的尊重,原因有三点:第一,高素质生源;第二,良好的师资条件和校园环境;第三,优良的校风,特别是创新的精神。

  最近出版的50万字的《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一本书中,有一段很长的科技精英介绍,其中写道:“周建会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并在该校获硕士学位,他1998年发明‘warestardls400g’系统使光网络系统传送信息容量扩大5倍”。我在这里还要告诉毕业研究生,周建会99年月离开了贝尔,投身硅谷,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事业。

  你们另一位学长,北邮78级也就是第一批硕士黄章勇,92年辞去公职,带领几个青年人从四川到深圳,创办飞通光电子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中国到国际,1999年,公司规模超过三百人,产值2亿,产品远销欧、美、亚10个国家,当美国著名ortel公司收购飞通38%股份时,唯一条件是股东各方必须同意,给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黄章勇奖励个人股权。

  北邮的研究生校友中不乏科技创新的榜样,北邮的校园内更有充满创新精神的教授:叶培大、周炯先生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探索数十年,陈俊亮、杨放春教授的智能网已经为中国电信网所用,并正在走向东南亚。还有雷振明教授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孟洛明、朱其亮、宋俊德教授的网管软件,林中教授的光缆测试设备,孙景鳌、蔡安妮教授的指纹识别软件都已占领市场,并且一步步走向国际,今天北邮的校园里,拥有自己知识产权超过了百万的教授,已经不止是一个两个。

  作为北邮的研究生,我相信,你们年轻的血管里已经注入北邮创新的血液,你们心中激动着的是创新欲望,没有创新欲望的,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工程师,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再见了,年轻有为的北邮毕业研究生。祝你们前途无量谢谢大家!

企业工程硕士班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第3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友、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法学院的傅书宁,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本科毕业生向大学期间所有关心、帮助和包容过我们的师长和亲友道一声感谢。谢谢你们为前行时的我们点亮指明灯,与成功时的我们分享喜悦,给失败时的我们温暖的肩膀和再次出发的勇气。谢谢你们成就了今天坐在综体的我们。

  几年清华时光一晃而过。得益于图书馆和食堂的滋养,不少同学的知识水平与体重同向变化。我们大概难以忘记跑3000米时流过的汗,最后一刻在网络学堂上“极限操作”提交作业时的心跳频率,以及纠结于未来道路选择时那一个个迷茫的夜晚。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清华赋予我们的对宏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探索。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有幸在法学课堂上超越现状,思考如何让中国法治的明天更加美好;在经济学、英语语言与文学等课程中,我体会到另一种学科思维方式的魅力;在思源计划以及清华对外交流协会的大家庭里,在饭桌上、旅行中接受各院系同学提供的“课外通识教育”。

  回望大学四年的成长,感触最深的是对自己所爱日渐明晰。大学期间一次次对内心的审视和对外界的探索,让我们逐渐了解了心之所向,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大学里的第一课大概就是认识自我,学会取舍。相信不少同学刚踏入清华时,都曾因大学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潮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而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刚离开高中的我们,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常常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抓住各种机会,提升自己。但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大一开学不久,我就因为兼顾太多课业和社工任务,导致在自以为拿手的辩论赛中疏于准备,力不从心,早早被淘汰。或许我们真正的失败不是追赶不上那些起点高的同窗,而是被盲目努力的自己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做事要全力以赴,而其前提是认清自己所爱,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所在。缺乏清晰的目标,什么都想抓住,最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清华教会我做减法,促使我认真思考自己所最热爱、最渴望的事物是什么,认准它们,然后脚踏实地,风雨兼程。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通过各种探索,逐渐找到了自己所爱,并不断提升自己。在伦敦参加国际公众英语演讲比赛期间,我有幸和各国的优秀年轻人探讨世界共同面对的话题。我发现很多选手都乐于也善于带着同理心,去理解和分析自己生活领域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大家之间也有许多超越民族和文化的共通之处。这让我觉得地球变小了,世界变亲切了,也使我对对外交流产生了热情。此外,外国选手对中国不乏好奇,也有些误解。作为在场唯一的中国大学生,我不由地产生一种责任感,要去认真倾听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尽力为他们澄清一些事实,努力向他们还原真实的中国。那次比赛令我最开心的是一位欧洲观众对我演讲的积极反馈。他大概说的是“谢谢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年轻人。我深受启发”。我想,最大的误解不是误解本身,而是不曾了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声音需要被世界上更多人听到,中国故事需要被分享给更多人。而我也因体会到了公众沟通的力量,而愈发喜欢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此后,我参与了校内外大量对外交流和公众沟通活动,扮演过活动组织者、沟通者、翻译等各种角色,也提升了多方面能力,收获了许多由衷快乐的时刻。在这一过程中,法学院和学校一直是我背后的强大支撑。是清华宽广的平台给予了我勉泛学习、大胆尝试的条件,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热情,和优势,探索无限可能性。

  站在毕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心之所向成为了身之所往。因为相信超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所谓“人之常情”的存在,所以乐于进行对外沟通。因为认为让自己的祖国被世界上更多人理解很有意义,所以对讲好中国故事十分执着。对于二者的热情促使我最终选择了毕业后从事外交事业。希望能够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离别之际,心中充满了对母校不舍与感激。清华是我们大胆探索、自由翱翔时的坚实后盾,也是我们毕业启航时的精神动力。感谢清华四年,培育了我的世界眼和中国心。从今天起,手握校友卡的我们将各自开启新的人生旅程。愿本科岁月里踏实、纯粹的“少年感”永不褪色。愿清华精神与我们一路相随。愿梦想常青,担当常在,你我无愧于这个时代。

  毕业快乐!谢谢大家!

标签:

粤ICP备2020078845号-2

中文范本网

Top